- · 《文艺理论研究》投稿方[10/30]
- · 《文艺理论研究》数据库[10/30]
- · 《文艺理论研究》期刊栏[10/30]
- · 《文艺理论研究》杂志社[10/30]
- · 《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10/30]
- · 文艺理论研究版面费是多[10/30]
探索后人类境况下文艺研究新议题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神经科学、生物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定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刷新和拓展。后人类主义在中西方知识界日渐活跃,为文艺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媒介技术、神经科学、生物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定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刷新和拓展。后人类主义在中西方知识界日渐活跃,为文艺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9月24日,由《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后人类语境与文论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艺术界及传媒界的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更新文论研究视角
近年来涌现的科幻类叙事作品、引发热议的机器文学创作等现象,皆可视为后人类境况下文学创作进一步向多样形态发展、艺术作品表现手法不断革新的典型例证。面对这些变化,更新和拓展文论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显得极为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峰认为,科幻文本中所展现的后人类境况并不意指未来现实,它意在借助对未来的关切展现当下时代的阅读兴趣。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梅飞虎提出,应重视科幻小说中关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境遇,以及人类将要应对的政治、技术、情感、法律挑战的洞见。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傅修延认为,在后人类语境中我们尤其要关注人类自身的心智状况。他从探究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内心声音入手,提出人的主体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认为,时下在大众文化和思想理论领域对后人类境况的设想和思考显露出困顿之势。可从当代的艺术创造这一视角入手,探索一条后人类主义研究的延展路径。
外交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尹晶认为,在后人类境况下,以人为主要对象的文学变成了一种事件文学。事件文学通过各种生成创造出游牧主体,并希望读者为新的意义、身份和生活方式创造可能性。
在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凯瑟琳·海尔斯看来,“后人类”是一个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和存在的方式。肯定后人类主义,意味着承认人类、其他生命形式和认知设备的无意识认知的重要性。云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谢雪梅认为,后人类时代中出现的机器文学对于思考文学的意义和文学的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机器文学与人的文学的创作逻辑对比中,凸显出当今的文学危机是语言的危机,亦是人的危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卢文超则认为,人工智能的作品与人类作品之间的差别,不是艺术品与自然物之别,两者间的真正区别是艺术事件的差别。
开拓文艺理论现实议题
与会学者还立足现实情境,对人本主义、动物伦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吴冠军从人工智能时代显现的现实问题出发,认为阿甘本提出的“人类学机器”概念,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下机器人在人类共同体中所处的位置。他主张在人工智能的讨论中要重点关注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变异现象。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行坤则认为,我们不但要认识阿甘本所揭示的人的动物化境况,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背后的社会与经济根源。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认为,对人的本质界定问题的思考,应回归到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上。人与动物的区分并不是恒定的,在不同的时代,这个区分需要重新架构。《文艺理论研究》副编审王嘉军通过研究列维纳斯和德里达在动物问题上的论述,认为通过德里达的发展,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可以被扩展到动物伦理领域。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但汉松则重点介绍了哈拉维的动物伦理,并探讨了同伴物种文学表达的可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唐代兴认为,要寻求后人类社会的伦理困境的解决之道,需首要解决关于技术的认知问题。
此外,与会专家还从数字人文、情感理论、物质性等议题入手,广泛探讨了后人类境况与未来文艺研究范式的建构问题。
记者 张聪 通讯员 曹越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wyllyjzz.cn/zonghexinwen/2020/1103/330.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语言与图像”全国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在陇东